中国制鞋网 - 制鞋行业门户网站 !

商业资讯: 技术市场 | 业界精英 | 质量投诉

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商业资讯 > 业界精英 > 制鞋绝技
7.biz | 商业搜索

制鞋绝技

信息来源:z-e.cn   时间: 2020-12-13  浏览次数:3

刘培华正在制作手工皮鞋。<\/p>

刘培华的制鞋手艺是璧山区区级非遗,目前正在申报市级非遗<\/p>

璧山,有着悠久的制鞋历史,2006年被正式授予“中国西部鞋都”称号。<\/p>

这里走出了很多制鞋手艺人,刘培华就是其中一员。他制作的皮鞋,最贵的一双卖了8.8万元。他的制鞋手艺是璧山区区级非遗,目前正在申报市级非遗。<\/p>

刘培华的制鞋手艺成为非遗的“秘笈”,是他用糯米为鞋子粘底,穿20年都不会漏水。<\/p>

老丈人带女婿 非遗小镇上的家庭作坊<\/p>

9月29日,国际非遗手艺特色小镇在璧山区秀湖水街开街,32家非遗企业正式入驻,重庆老字号“康益森”就是其中之一。<\/p>

“康益森”是一家卖手工皮鞋的店铺,这家店铺的工作人员只有两个人:一个是老丈人,一个是女婿。<\/p>

两个人分工明确,女婿熊勇华负责接待顾客,每每有人询问,他便上前详细介绍,语气温和。<\/p>

老丈人刘培华,是店铺的创始人,人称“老刘”,今年58岁,也是店铺里的主角。<\/p>

老刘头发和胡子都已花白,身着白色服饰,系着白围裙,坐在凳子上。他手中拿着鞋帮和鞋底,用线不停地缝合:用力将鞋底压紧,拿起锥子钻一个洞,轻轻一拉,线便钻到另外一侧。<\/p>

由于常年用力压鞋,他的拇指关节严重变形,成了一个半圆形。遇到鞋面不光滑的地方,他还要拿起小锤子,轻轻锤平。<\/p>

老刘面前是一张桌子,这上面放的全是他的“宝贝”:缝鞋子用的线、做皮鞋的鞋边、刷子以及各种剪切工具等。<\/p>

若有顾客询问,他便将老花镜向下拉至鼻尖。说到自己的皮鞋,他会很骄傲地说:我的手工鞋不用粘胶。<\/p>

“包”糯米的鞋<\/p>

一双可以穿十几二十年<\/p>

做皮鞋不用胶,如何粘合?面对顾客的疑虑,刘培华二话不说,直接将面前类似白色粘胶的物质放入嘴中,轻轻咀嚼,然后咽下。<\/p>

一旁的顾客张开嘴巴,露出惊讶的表情。<\/p>

老刘也不急于解释,卖足关子后缓缓地说,“我做的鞋子,里面包的是糯米。”<\/p>

糯米如何做成胶?其实,这是古人的智慧,把糯米蒸熟后捣碎,再加入清水,利用糯米的粘性,将鞋底和鞋帮黏在一起。<\/p>

实际上,我国古人还曾使用糯米做建筑材料,万里长城的砖墙之间白色就是糯米,经过岁月洗礼仍屹立不倒。另外,上海外滩建筑改造,也用了糯米取代水泥。<\/p>

“糯米粘性强,我做的手工鞋不漏水,穿个十几二十年不成问题。”刘培华把古人的智慧进行了改良,以纯天然糯米为原料,经过糯米净化、研磨、干燥等多道工序制成了环保胶。<\/p>

刘培华不紧不慢地用刷子蘸“胶”涂在鞋边,动作娴熟。随后,他又拿起一卷线,神秘地说,“这也是秘密。”<\/p>

记者摸了摸,手感涩,有点硬。<\/p>

刘培华取下几圈线,在手中直立了十几厘米。“线的原料是麻,经过天然工序制成,没有缠绕成圈时,可以立起50厘米,哪怕长时间在水中浸泡,线也不会断。”<\/p>

“依样下料、缝制鞋帮、排帮上楦……每一步都要花时间,一双鞋至少要做两天,鞋里、鞋外全是真皮,不闷脚、不臭脚。”刘培华说。<\/p>

手艺传承三代人<\/p>

放弃高薪只为工艺不失传<\/p>

老刘的鞋有一个特点,每双鞋的鞋底都有一串数字:1908。<\/p>

刘培华的爷爷是晚清有名的鞋匠,给达官贵人做鞋。后来,他父亲继承了爷爷的手艺,曾是重庆知名鞋厂的核心技术员工。刘培华从17岁便开始做鞋,至今已有41年。上世纪90年代末,刘培华被一家皮鞋厂挖到璧山担任厂长,月薪5000元。<\/p>

随着璧山皮鞋产业的发展,刘培华也开起了自己的鞋楦厂,为其他厂家提供脚模。此外,他也会为顾客定制手工鞋,无论是大小脚还是长短脚,刘培华都能让客人满意。白天他要在厂里忙,做手工鞋的时间只有晚上。<\/p>

2006年,璧山被授予“中国西部鞋都”称号,更多鞋企进入了璧山。在流水线下,一双双皮鞋混着橡胶味被生产出来。<\/p>

在现代工业面前,传统手工失去了竞争力,做手工皮鞋的人越来越少,刘培华连徒弟都招不到了,他成了璧山唯一坚持做手工皮鞋的匠人。<\/p>

专心做鞋楦厂收入的确可观,但手工皮鞋的技艺却无传人,该如何抉择?<\/p>

“我们的手工皮鞋技艺传到你手上是第三代了,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,不要把祖宗的手艺丢了。”回想起父亲弥留之际留给他的话,刘培华坚定了信心。<\/p>

2014年,他关闭了鞋楦厂,拒绝了鞋企50万的高额年薪,全身心投入手工皮鞋的制作中。<\/p>

砸光半辈子积蓄<\/p>

这个手艺正在申请市级非遗<\/p>

记者在店内逛了一圈,手工鞋质感不错,一双价格千元以上。<\/p>

“我做的鞋子只选最好的皮,剪下来就是一整块,边角和肚皮都不用,成本自然高。”刘培华说,即使卖这个价钱,近几年也将自己半辈子的积蓄搭了进去,开工作室、购原材料、搞推广……每一样投入都是真金白银,但卖出的产品却有限。<\/p>

然而,几年的坚持也让刘培华看到了希望。<\/p>

2015年,他在广州参加展销会,一双鞋子卖出了8.8万元。“总有人识好货,手工皮鞋还是有市场的。”他坚定了信心。<\/p>

2017年,刘培华的皮鞋被认定为重庆市第四批“重庆老字号”。<\/p>

2019年,刘培华的制鞋技艺被列入璧山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,他也成了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。<\/p>

很多人说,民间传统手艺终会被淘汰,但刘培华却认为老祖宗的东西是需要传承的,只要与时俱进就能被市场接受。<\/p>

因此,他在传统手工制鞋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,缝制鞋子时使用真皮沿条,以内外手工缝制的方式将鞋面与鞋底牢固夹结成一体。在鞋中底和大底之间形成一个空腔,隔离潮气,同时铺设一层防潮层,保证皮鞋最大透气性和舒适度。鞋子款式也不断推陈出新。<\/p>

如今,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刘培华的工作室,他也收了三个徒弟,其中一个就是女婿熊勇华。<\/p>

刘培华说,作为非遗传承人,他有义务和责任把这门技艺推广出去,如今他正在积极申报重庆市非遗。<\/p>

重庆晨报·上游新闻记者 陈竹<\/p>

    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制鞋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