量身定做、手工打造是永不落幕的时尚之风,也是彰显品位的最佳选择。在城区车站路上,一家不起眼的手工皮鞋定制店内,却隐藏着固特异工艺制鞋高手。
店主陆燕明,今年64岁,是一位传统手工艺者,专注于固特异制鞋工艺,多年来一直为顾客提供定做、维修、保养鞋子的服务,凭借着精湛手艺吸引了一大批忠实顾客。然而,和其他手工艺一样,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以及年轻人不愿涉足,固特异手工制鞋技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。如何将这门手艺传承和发扬下去,便成了陆燕明的一大心事。
师承父亲
练就一身制鞋好本领
上世纪三十年代,父亲陆君康从小就在上海学做鞋,共拜过六个师傅。那时候,陆君康勤劳聪明肯吃苦,不懂的地方就虚心向师傅求教,制鞋技术大有进步,很快掌握了制鞋精髓,还亲自为上海许多社会名流做过鞋子。解放后,陆君康被安排到了当时上海有名的上海皮鞋二厂,在那里制鞋技术达到了顶峰,一直干到退休。
陆燕明小时候在庵东外婆家长大。12岁那年,小学四年级的陆燕明辍学了,母亲见他呆在家里没事做,就将他送去上海,到父亲那里学做鞋子。期间,陆燕明也像当年的父亲一样,学习很认真,也很有天赋,学了8年出师后又去上海当地的皮鞋厂做了三年制鞋工,在那里制鞋技艺再次得到了提升。
1981年,陆燕明从上海回到庵东,开始办起了皮鞋小作坊,专门为上海皮鞋二厂定点加工皮鞋,之后随着皮鞋厂倒闭,他的小作坊也随之关门。自此,陆燕明就在家里制作鞋子,再拿到国贸大厦搞代销,后来,他的鞋店辗转搬到了现在的车站路。
“父亲那时学制鞋是没有机器的,基本上全是手工,我的制鞋技术,得益于父亲的悉心教导以及后期的自我努力。”陆燕明说,做鞋子与学功夫一样,必须花时间悉心琢磨,比如削边后还要进行手工打磨,打磨要经过玻璃片刮平、抛光晾干,再用不同型号的锉刀进行反复锉磨,这几道工序都是流水线上无法完成的。
在店内工具台上,大大小小放了数十件制鞋工具,有剪刀、锥子、榔头、刮刀、钉子以及一些叫不出名的自制工具,不少器具都是陆燕明自己做的。陆燕明说,在制鞋过程中,会逐渐琢磨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技能,部分工具外面采购使用起来不太好用,只能自己做。当然,除了工具要趁手外,基本功也要扎实。
“这些鞋子都是一针一针缝出来的,里外各一道线,没有任何化学胶水,一般上班的人穿二三十年没问题,这得益于固特异工艺经久耐用。”陆燕明说,制鞋是一门手艺,需要不断学习,不断进步,他经常会去广东、上海、杭州、北京、香港等地皮鞋国际展销会和鞋子奢侈品店,看看其他地方的制鞋工艺如何,有时也会带一双过去,请他们点评。
固特异工艺
讲究的是精益求精
据了解,固特异工艺是一种世界顶级鞋履的独特制作工艺,因发明“固特异沿条结构制鞋技术”的查尔斯·固特异爵士而得名,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。固特异工艺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富有经验和技能的师傅精心制作,为了体现穿着者的尊贵品位,原料以及鞋的大底、内里材料也都非常讲究,一般手工缝制鞋大多选用国外进口的牛皮、驼羊皮。
陆燕明说,许多人不了解固特异工艺技术精湛在哪里,他们以为那不过是由人来做机器的工作,手工时间用得久一些,更精致一些罢了,其实完全是错的,机械化的产物达到的只是标准,而手工追求的是完美。比如拉线,是固特异工艺非常重要的工序,对师傅的功底要求相当高,单学这道工序一般就需要5到8年。
陆燕明一边演示一边说,拉线工序非常讲究技巧,比如一张牛皮,它的软硬度可能会不均匀,在拉线的时候就要时时把控用力轻重,如果材质偏软,用力就要轻,反之亦然。可以说,一双完美的固特异鞋子,沿条与底部的拉线每一针之间的距离都要非常均匀,在拉线过程中还要一左一右进行对拉,把握好拉线时的力量,这样才能保证距离均匀。
此外,皮料厚度也会影响定型成功与否,这对固特异工艺来说也很重要。陆燕明说,一直以来,手工固特异全部采用纯天然真皮做鞋,固特异结构主要是把内沿条与外沿条以双重拉缝的方式,将鞋面与鞋底牢固夹结成一体,能承受强大撞击和扭折,并在鞋中底和大底之间形成一个空腔,这样不但与潮气隔离,还能保证鞋底排汗,从而保证皮鞋的最大透气性。
而定型过程则更为复杂,因为即便同一块皮料,厚度也不会完全均匀,制作前一般要通过手工观察测量选出合适的部分,浸泡一个半小时后送到室外进行干燥,24小时以后,这张微湿的皮革就到了定型的最佳时候,再把皮革加热,让皮革慢慢松弛下来,等到了适当的程度,再把皮革压到模型中完成定型,只有经验丰富的鞋匠才能准确地找到那个“适当的程度”。
陆燕明表示,在整个制鞋过程中,各项要求都要做到极致,如防水技术也是考量工艺的标准之一,不使用任何化学胶水,需要粘连的部位,均采用自己特制的浆糊进行处理,缝制也用特制的手工蜡线。可以说,手工固特异制鞋,对选材、制作的要求都很高,需要手艺比较高超的师傅来做,才能做出一双精致完美的鞋。
技艺面临失传
希望得到传承和发展
和制鞋打了一辈子交道,陆燕明的手工制鞋店在慈溪也小有名气。因其用料足,价格合适,工艺上乘,不同行业的人慕名前来,不少订婚、结婚用鞋也找上门来,可谓客源不断。“一般人不知道这个地方,但慈溪老主顾都知道这里。”说起鞋子,陆燕明眼神中透露着自信。
不过,随着科技化、机械化的生产逐渐代替传统的手工制作,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,再加上老艺人的相继离世,许多传统工艺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从繁华走向凋零,手工制鞋行业也同样面临着这一困境。对陆燕明来说,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固特异工艺的失传,无法把这么好的手艺传给更多的年轻人,这可能会是人生一大遗憾。
“手工做鞋苦累不说,还要专注、细致,耐得住寂寞,学习时间比较长,一般至少需要三五年时间,才可以出师。”陆燕明说,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带徒弟,曾先后带过上百个徒弟,可能够坚持到现在的寥寥可数。
究其原因,陆燕明分析,这一行虽有市场,但经验丰富的师傅并不多,现在年轻人家庭条件普遍比较好,不愿意吃苦沉下心来学做鞋,包括他的儿子也是,而从事这门手艺的老一辈大都已经年过六旬,因此,这项工艺可能会就此失传,真是十分可惜。
他表示,如果有年轻人愿意学,他非常愿意传授这门老手艺。可以说,固特异手工制鞋一直引领着世界各国社会名流的消费时尚,代表了世界手工制鞋工艺的高水准。因此,手工固特异制鞋工艺不只是技艺的传承,还是一种世界文化的流传与继承。“希望能找到好的传承人,把固特异工艺制鞋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,这也是我父亲临终前的遗愿。”陆燕明如是说。
全媒体记者 戎志虎 通讯员 宋彤帆